文案详情
导航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景区导游解说词 604 80


前言——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


江西省,中国省级行政区,其境内的章江和贡水,在赣州的北端汇合成为赣江。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,从江西南部的赣州出发,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,江西省的简称“赣”字由此而来,简称赣,别称赣鄱大地。

江西是“鱼米之乡”,古有“吴头楚尾,粤户闽庭”之称。这片古老的土地,人文荟萃,“文章节义之邦”的盛誉自古传扬。
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
南昌,简称 “洪”或“昌”,古称豫章、洪都,江西省省会,是江西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中心。

南昌之名源于“昌大南疆、南方昌盛”之意,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,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初唐四杰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称其为“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”之地。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1927年8月1日,震惊中外的“南昌起义”爆发,南昌成为“军旗升起的地方”,被誉为“英雄城”。

1928年10月,国民政府设南昌行营,南昌一度成为全国的军政中心。

 1954年7月3日,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,标志着南昌成为新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。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然而,以上这些都是百度所告诉你的南昌。

而我,行走于南昌的大街小巷,

去感受着这里的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。


东湖之畔——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


我漫步来到南昌的东湖之畔,聆听澹台灭明的谆谆教导。2600年前,有一位老者,行走于天地之间。每到一处,知识和真理便如同春雨一般滋润生灵。

老者不是别人,正是大成至圣先师——孔子。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。有一位很不起眼,长相额低口窄,鼻梁低塌,不具大器晚成型就的学生——澹台灭明。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澹台灭明字子羽,他追随孔子,无奈因相貌丑陋,被恩师认为才学薄弱,而不被重视。恩师的冷漠,让这个平时少言寡语却自尊心极强的弟子黯然神伤,用敬畏的眼神看了孔子一眼,算是无声的告别,默默退出孔门弟子的行列,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潜心修行,并且越发用功刻苦,他也像恩师一样,游学各地,后来南下来了江西。


南昌东湖的潋滟碧波,百花洲上的奇花异草,以及这里的淳朴民风,留住了他的脚步。他结草为堂,聚众教学,大受欢迎,一时之间从学弟子竟达300余人。
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
此地风俗敬巫信鬼,平民易被愚弄豪强官吏因之为所欲为。澹台灭明秉承师风,不语怪力乱神,专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。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等古书皆通习之,兼习六艺,提倡“学而不厌”“发奋忘食”的学风,“诲人不倦”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理念,“不耻下问”的学习精神,“温故而知新”“学而时习之”的学习方法。培养了一批学有造诣,人品端正的学生。


他在东湖之畔播种了一片文明,此后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,成就了豫章儒学的深厚根基。

澹台灭明为人方正规矩,鄙夷世俗中的趋炎附势,是个很有处事原则,绝不苟且的人。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》说他“行不由径,非公事不见卿大夫。”这是说他向来不与为官者打交道,非常淡泊名利。


当澹台灭明的贤声名誉恩师孔子的耳朵时,老先生感慨良多,自责道:吾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这句话是老先生对澹台灭明曾经怀有偏见的一种有力修正,由此成为孔子的千古遗憾和不朽的浩叹之一。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澹台灭明的南游成了大师的逸笔,南昌却因澹台灭明的到来儿便成一方灵地,儒学的灵气自东湖之畔吹拂扩散,仿佛是上天的眷顾,使之得以传承入学的经典流脉,成为一方好学的热土,文风沛然,书卷飘香。

澹台灭明逝后,便葬于东湖之滨(今南昌市二中校内),后人立“先贤澹台子羽之墓"。

西山在提示着隐约的记忆,孔雀蓝的东湖之波始终在叨念他的名字。
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
孺子亭——生刍一束、其人如玉


这一天,船桨划破了湖水的宁静,一圈圈的涟漪,伴随着一阵阵的书声,由远至近,少年弃舟上岸,从此东湖草堂多了一名聪慧好学的弟子,徐稚,字孺子。


徐孺子在东湖草堂广学博览,精通五经六艺,当时江夏名流黄琼对他极为欣赏,收为得意弟子,带他四处游学,徐儒子虚心以求,博学广识,很快名扬四方,成为受人尊敬的儒家学者。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在鳞次栉比的房屋之下,徐孺子亲自执教。黎明将起,打开木雕,轩窗,沐着晨风朝阳,给弟子们讲天文地理,《诗经》《周易》,当暮色渐至,新月在天,便夜步户外仰观天象,默察世事,再回到书房秉烛夜读。

数年之后,在这种儒学风气盛行之下,其门下俊彦辈出,豫章出现了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的景象。
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
东汉建和元年一百四十七年,豫章来了一位新太守,名叫陈蕃,其人耿直倨傲,不畏强权,颇受民众爱戴。此人年少时曾立大志,“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屋乎?”可以看出,陈蕃是一个十分高傲自负的人,但他却唯独仰慕徐孺子的学识和人品。


新官上任,陈蕃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徐孺子,虚心求教,请他做官,徐孺子坚持不答应,陈帆也就对他更为钦佩。每当徐孺子布衣草履前来,陈蕃必在门前等候,并特地为徐孺子准备一张坐榻,请其就坐。当先生离去,又将坐榻高高悬起。


从陈蕃为徐孺子专设的这张坐榻中,可以看出当时世人对他敬重的程度,也可以看出陈蕃是一位值得后人仿效的礼贤下上的好官,初唐四点之一的诗人王勃来南昌,登临滕王阁,首先就想到了徐孺子,并在传世佳作《滕王阁序》中写下了"徐孺下陈蕃之榻”的名句,使之成为千古美谈。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徐孺子不仅受人尊重,而且他也非常尊重他人,应该说尊师重教,他是一个典范。当得知自己的恩师,大学者黄琼在江夏去世的消息、他痛哭失声,无比悲恸,黄琼是汉章帝授匾为"江夏黄香、忠孝双全,天下无双”的二四孝子之一的黄香之子,知识渊博,才华出众。

徐孺子曾为他的弟子,深受教诲,尊之为恩师,黄琼后来出任太尉,是位正直的官员。


徐孺子对这位忧国忧民、刚正不阿的恩师敬佩有加,他决定从南昌步行千里赴江夏吊唁。

然而,其时的徐孺子已年过花甲,而路途又遥远艰辛、朋友们都劝他在家乡遥祭即可。


徐孺子矢志不渝,以每天走四十里计,四五十天方能到达,长路孤旅,其苦可想而知,徐孺子一边走,一边为人磨铜镜赚旅资,走到一半,人病倒了,多亏好心人搭救,养病七日,病愈又继续前行,一个花甲老人为吊唁恩师,千里奔丧,人瘦了,脸黑了,背弯了,脚破了,直走得人又老又痩,衣衫褴褛;直走得人面目全非,亲友不识。


然而墓里的恩师从那一声嘶哑的哭喊声中知道,是他的弟子来了,是他曾经看重的门生徐孺子不远千里吊唁他来了!

徐孺子用颤抖的手,恭恭敬敬地在老师的墓碑前献上一束生刍(青草),表达对恩师洁白高雅人品的崇高敬意。《诗经》有云“生刍一束、其人如玉”
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
后人也用这句话来评价徐孺子高洁的一生。老师与学生,两个人的生命光辉在这里重叠到一起,既相互映照,又普泽世人。从此,徐孺子尊师重教的美名播撒天下,尊师重教渐成江右之风尚。


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:

汉桓帝延熹二年,为革新朝政,广罗人才,尚书令陈蕃与仆射胡广上疏,向桓帝推荐国内五名高士。这五名高士分别是:豫章人徐稚(孺子)、彭城人姜肱、汝南人袁闳、京兆人韦著、颍川人李昙。


桓帝问陈蕃卿等所荐五人,哪位为首呢陈蕃答道:袁闳、韦著等四人出身贵族,受学条件优越,熟悉社会上层礼仪风俗,所谓“不扶自直,不镂自雕",惟独徐稚生长在江南穷乡僻壤之处,环境艰苦,竟自成材,角立杰出,名闻天下,因此,道为五人之首。桓帝准奏,命以安车玄丝,备礼去豫章征聘徐稚为官。


安车是当时很华丽气派的马车,玄丝也是极为贵重的币帛。此礼是天子礼聘贤士的最高规格。但当马车带着重礼来到徐稚简陋的家门前时,居然碰了钉子。徐稚伸出五垠指头一晃,说出了他的。五不,弄得来人是一头雾水,后又肃然起敬,称说徐稚是真正的隐士高人。

徐稚说的“五不”是:不出仕、不为官、不入浊流、不离故土、不舍百姓。这也是徐稚奉行毕生的操守。徐稚最后终老故里,享年七十一岁。

 

后记——名流硕儒,光耀赣鄱


澹台灭明、徐孺子,江西也因他们的遗风流韵而人杰地灵。在这片赣鄱大地上,远不止这两位先贤。

南昌,以其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些历史名人,那便是路名


img_6ea9ab1baa"导游词范文


八一公园旁的澹台灭明及其墓葬遗址(今南昌市二中),孺子路以及孺子亭公园,还有诸如渊明路、永叔路(欧阳修字)、子固路(曾巩字)、象山路(陆九渊别号)、叠山路(谢枋得号)、阳明路(王守仁)、船山路(王夫之)、榕门路(原黄黎洲路)、安石路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路名,凸显的南昌的历史底蕴,就犹如璀璨的星斗、熠熠生辉。

每当我抬头看看这些路名,就仿佛看到一位位散发着睿智光辉的老者,让我在心中掂量着薪火相传这个词的分量。


百度百科?

不。我更喜欢用自己的脚步

去认知这个古老的城市。

导游词范文 | 豫章寻古迹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  • 资讯
  • 最新问题
已经到底啦!
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
预约成功后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
预约成功
您已预约成功,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
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
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
抢先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
提交
复制成功 微信号: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, 详细了解! 打开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