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集:盐务专城
[序]
早在战国时期,盐池北部曾经有一座城邑,人们称它为“盐氏”。
公元前296年,齐、韩、魏、赵、宋、中山等国联合攻秦,一直打到了盐氏城。
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,朝廷管理盐务的机构,不是驻扎在东部的安邑,就是驻扎在西部的解州。
到了元朝末年,为了更好地管理盐务,朝廷下令在盐池北岸的路村营造城池,美其名为“凤凰城”。
后来,它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——运城。
[鼓楼、钟楼遗址、道台衙门、盐化局等]
重新修复的鼓楼,矗立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,向人们诉说着运城的古老历史。
我们把目光返回元朝。
元朝时期的盐池生产,实际上处于一个衰落时期。传统的“垦畦浇晒法”被废弃了,采盐方法变成了古老的自然捞采,产量一落千丈。元朝统治盐池77年,只有延祐六年的产量和宋朝接近。
与此相反,元朝的盐税高得惊人。最初,每引盐400斤,售价10两白银,而后来的最高价,多达150两。元朝政府的盐税收入,实际增加130倍。
产量下降而收入增加,意味着百姓利益受到严重伤害。
公元1236年,也就是元太宗七年,盐运使姚行简盐司由解州迁到池北路村;到了延祐年间,因为淫雨连绵,盐池减产,元仁宗下旨减免了十分之六七的产盐指标。老百姓感念圣上的恩惠,将路村改名为“圣惠镇”;公元1356年,盐运使那海德俊在圣惠镇筑城,名凤凰城。从此,“运盐使司”有了城池的庇护,而城池因为“运盐使司”而得名“运司城”。到了明代,逐渐改称为运城。
(专家访谈:那海德俊大量调集民工、士兵修筑凤凰城,当年中秋节之际动工,年底前完成,前后仅仅4个月的时间,就修筑了长1700丈,高2丈,厚1丈的城墙,设5个城门。)
这是我国惟一的一座盐务专城。
城池保护了盐池,但保护不了元朝的灭亡。很快,明朝接管了盐池,也接管了运城。
明朝政府在加强盐池生产和管理的同时,也进一步增修完善相关城市设施。
公元1458年,盐运使马显将城门改建为四座,并增修了瓮城,将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:放晓、留晖、聚宝、迎渠。1511年,御史胡止增高了城墙。到明世宗嘉靖年间,御史卢焕、初杲、余光、沈铎等人,分四次用砖石加固四面的城墙。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初年、清朝中期,运城城池的增筑、修缮工作一直没有停止。
运城,逐渐被建设成为宏伟壮观的晋南名城。《河东盐法备览》评价说:“运治之在河东,初不过弹丸一乡镇耳。自城设而裕赋通商,遂为河东名区。”
[禁墙、禁门等]
早在北周时期,盐池已有东西二门,称为“东西通海门”。唐朝时期,为了保护盐池生产,朝廷就在盐池周边设置了“壕篱”,其大概意思就是挖掘壕沟,编织篱笆,阻止闲人出入,防范盗贼。到了宋朝,又把简陋的“壕篱”改造成为“拦马短墙”,也就是一种低矮的土墙,并开辟东西两门以供出入。
到了明朝,随着盐利收入的增加,朝廷有了更多的财力加强盐池的保护。公元1474年,巡盐御史王臣首先阻塞了原有的东西二门,另在运城城南,开辟了一座中门。然后,在宋朝的“拦马短墙”之外,修筑了一圈禁墙。
(专家访谈:这圈禁墙的工程量是很大的,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筑成。总长度一万七千四百二十二丈,墙高一丈到一丈三尺,墙基厚度为八尺到一丈三尺,顶厚六尺到八尺。另外,在墙外修筑了一圈马道,供巡逻人员通行。马道之外,挖掘了“隍堑”,也就是“壕沟”“护城河”,深一丈宽一丈,沟里注满了水。这圈禁墙,相当于把盐池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城堡。)
盐池方圆百里,只开一座中门,通行十分不便。到了1485年,巡盐御史吴珍请示朝廷后,重新开辟了东禁门和西禁门。
到了1517年,巡盐御史熊兰又征调民夫三万余人,费时半年,对禁墙进行加固。禁墙高度增加到两丈有余,厚度增加到一丈五尺。墙外的隆堑,也加宽加深到各一丈五尺。另外,熊兰还在盐池之南开辟了南禁门。四座禁门各有名字:东为育宝,西为成宝,中为祐宝,南为阜宝。
从此之后,禁墙禁门再无大修。现在的禁墙遗址,属于明代建筑。
[河东书院]
这里现在是盐湖区大渠办事处,后院有一座重新修复的藏书楼。
几百年来,莘莘学子在这里寒窗苦读。
这里,曾经是著名的河东书院。它见证了古代运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。
(专家访谈:明朝中期在运城盐场注册登记的河东盐商就有500多家。到了清代,生活保障机构和公益慈善事业纷纷建立完善。比如,储备粮食的运储仓、运阜仓;救助孤贫的养济院;学习技艺的习艺所;发展蚕桑的公桑园;还有养病所、粥厂、同善义园、育婴堂、义仓等公益慈善部门,大多与盐池生产、运销事业有关。)
盐池经济的繁荣,带动了工商业及各项公益事业的繁荣,最后体现在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上。
最早创建的是元代的“运学”,它比运城建城还要早42年。前人评价说:“运学之设,师道立而教化行,理义明而风俗美。科第蝉联,人物彪炳。”(《河东盐法备览》)
明代“运学”的位置,在当时运城的东南方向,盐池禁墙之北。主要召收盐商子弟入学读书,后来也吸收平民子弟。“运学”的办学质量很高,明代共考进士46人,清代考进士33人,成绩斐然。
另外,明代运城还开办了河东书院、正学书院、宏运书院等三座书院,以及五所社学。其办学质量、考试成绩,在山西省居于前列。在运城教育事业的影响下,晋南各州县的教育质量也大幅度地提高,在明清两代,晋南一带的科举考试成绩是全山西省最好的,可以称是人才辈出。
[野狐泉]
炎炎的夏季,盐池生产热火朝天。
但盐池卤水及周边的井泉水,都咸涩不能饮用。工人们的饮用水,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。
著名的“垦畦浇晒法”和“五步产盐法”,都需要引入适量淡水,提高池盐的质量。
仿佛是天地造化,偏偏在盐池北岸,就有两眼奇特的泉水。最初,人们称它们为“淡泉”,把它视为盐池最宝贵的资源。
后来,朝廷册封为“淡泉”为“普济公”,给了它很高的待遇。
(专家访谈:淡泉一共有两眼,东淡泉位于池神庙的东坡之下,西淡泉位于运城西南方向的环池村,后来称为“野狐泉”,是明清时代运城的游览胜地。)
现在的野狐泉,静静座落在村庄的中心,虽然得到了适当的保护,但显得平凡无奇。
在明清时代,这里泉水丰富,花木茂盛,四周遍布亭台楼阁。是官吏、盐商、文人才子、平民百姓出城游玩的好地方,相当于现代的大公园。清代巡盐御史萨哈岱曾经题诗一首:“厅幽清耳目,泉冷沁心脾。远挹岚千迭,平看雪一池。谈深催换觯,坐久欲成诗。咫尺商城近,何妨归骑迟。”
[盐务稽核所]
在运城宾馆内,东西并排,矗立着两座西式小洋楼。
它是盐池历史的另一个见证。
经历了明清两代几百年的繁荣,盐池在二十世纪初,迎来了一场耻辱。
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,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,赔款四亿五千万两。加上利息,一共是九亿八千二百万两,以海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。其中,运城盐池的盐税押给了英国人,每年负担赔款盐税银三十二万两。
到了1913年,袁世凯办理“善后”大借款,再一次将盐池抵押给了外国人。同年6月,“河东盐务稽核分所”在运城成立,别名“造报所”。1919年,“稽核分所”拆除了原有的中式建筑,改建两座小洋楼,作为经理和协理的住宅。另建一座天井院,作为办公厅。
1921年,小洋楼正式竣工,给运城留下了一道异样的风景,也留下了帝国主义掠夺盐池的见证。
在小洋楼里住过的,有英国人、美国人、挪威人,后来还有日本人……
[尾声]
1947年,运城解放,盐池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。
1957年,邓小平同志来到运城参观盐池,他指示道:“运城盐池是国家的宝贵财富,一定要保护好。”
1961年,国歌的词作者、著名文学家田汉来到运城,激情澎湃地称赞盐池是“千古中条一池雪!”
1965年,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来到运城,参观盐池生产,乘兴题诗一首,生动地反映了盐池几千年的沧桑变化:
唐代曾封灵庆公,盐池古海用途宏。
阳光充炭成银岛,硫钠提纯化尼龙。
非有神祇作主宰,乃缘人力代天工。
禁城谁禁城犹在,忆苦兼堪御北风。
古老而美丽的盐池,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被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基地,为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时至今日,盐池丰富而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,仍然吸引着国内外有识之士和广大游客关注的目光,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夺目的光彩。
2015年夏季,盐池卤水突然呈现出美丽的玫瑰红,好像是在向世人,昭示他几千年的辉煌历史,也好像是向现在和未来,倾诉他美好的愿景。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-
问配音软件哪个 2个回答
-
问广告宣传如何配音公司 1个回答
-
问视频号怎么制作视频配音 2个回答
-
问什么软件可以给照片配音 2个回答
-
问配音录音怎么调 2个回答
-
问录视频咋配音乐 2个回答